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

以喜悅的心情迎接——台語文羅馬拼音化

        《台灣教師》雖然只是薄薄的一張A3紙,我們總希望它能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,把「文化建國,生態台灣」的理念儘量傳達。因此,陸陸續續,只要想到能增加或修改的,我們都試著去進行。
        從第十九期開始,我們增加「福佬以及客家歌謠和諺語」的羅馬拼音。
        在追尋獨立建國的路上,許多同志並不贊同台語文羅馬拼音化。 舉例來說:有一回坐在朋友的車上,談起這個話題,我才剛說出「我贊成台語文羅馬拼音……」話沒說完,前座駕駛的友人,剎那暴跳如雷,回過頭大聲駁斥我「為什麼要羅馬拼音?這是大福佬沙文主義作祟……」。我幾度試著和他溝通,闡述羅馬拼音的優點,他卻由不得我分說,情緒激動得讓所有乘客(當時尚有兩位女性在座)直耽心他手上的方向盤不知會轉到那裡去。
        台語文羅馬拼音有什麼好處呢?
        我想起我的母親,從小就是童養媳,六、七歲時揹著養母的么女兒,手上編著竹藤,眼巴巴望著其他「兄弟姊妹」們快快樂樂的上學讀書,她卻只能暗自飲泣垂淚,哀歎自己不幸的命運。直到五十多歲,生活的擔子鬆了一些,生性內向害羞的母親,在兒女的鼓勵和鄰居的聳恿下,鼓起勇氣進入附近的補習學校,從ㄅㄆㄇㄈ開始寫字讀書,圓一個兒時綺麗的夢。奈何敵不過年歲老大記憶衰退的挫折,和方塊字艱深難學的考驗。勉強讀了一個學期,再也撐不下去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台語文羅馬拼音普及化;我的母親只需要花幾個月,或再長一點的時間學會羅馬拼音,她就可以看報紙、寫信、甚至打電腦上網,一片寬廣遼闊的世界任她遨遊飛翔。從此,她再也不必怨歎自己是「歹命人,不識字,親像青瞑無眼睛」。
        如果台語文羅馬拼音普及化,我們的孩子,不需要辛苦的學習「倉頡造字、大易拼字……」等,就可以快速的打電腦充分吸收高科技時代,變化多端的各項資訊。在地球村的文化交流中,他們可以輕鬆的學習外國的語言與文化。相對的,外國人來台灣工作生活,也一樣很快就能深入我們台彎文化的世界。這些都是拼音文字的優點,也是象形方塊字所無法企及的。
        讓我們解析反對台語文羅馬拼音化的理由;總結大致是:
        一、拼音文字無法展現書法之美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台語文原為古漢字,只需將這些字一一找出來即可,無須改成拼音,否則將來的年輕人如何研讀古文經書?
        三、象形字可以「望文生義」,拼音字無此優點。
        四、最重要的,方塊字是我們偉大的傳統文化,怎麼可以拋棄?
        上述理由,言之鑿鑿,頗有氣壯山河之勢。但,真的如此嗎?首先請問:所有人都需要練習書法嗎?書法的功力並非一蹴即成,從小到大我們花多少時間練習書法?真正成「家」的有幾位?多元化時代,孩子們的包袱壓力已經夠多了,給他們喘一口氣吧!書法之美讓藝術家去發揚光大即可。
        其次,先不論所有台語文是否可以從古文裡一一找出。(據悉,台語文專家找不到台語文的古漢字,因而新造字者大有人在)請問現代人需要研讀所有的古文書籍嗎?事實當然不是,那麼研修古文經書的工作,就交給專業的學術人才去探考吧!
        「望文生義」的優點,確實是拼音文字所不能取代。然而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而言,文字可說是語言的具體表現符號。從這個觀點來看;拼音文字的「我手寫我口」豈不是比象形文字的「望文生義」更能直接表達個人內在的思考?
        至於最後一項理由;真正的問題出在這裡。什麼是我們的文化?不可否認,方塊字是我們的文化。但,文化有傳承也有改變。古人著唐裝、坐轎子,今人穿西裝、開轎車,這不是文化的改變?舉凡食衣住行娛樂,現代人的文化模式早已大大不同於前人。如果說許多的改變能夠被接受,何以獨獨台語文的改革就非拘泥於方塊字不可?
        國民黨五十幾年來獨尊「國語」政策,如此殘酷的鐵蹄之下,台語(包括福佬話、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的語言)急速式微,台語文化的命運危在旦夕,有志之士莫不憂心如焚,羅馬拼音是挽救台語的最佳捷徑。這條捷徑是有遺憾,但,換個角度思考,這不也是一種新語言文化的誕生?把遺憾轉為陣痛,這個新生命是值得我們台灣人以喜悅的心情去迎接與經營的。       
    (原文刊於《台灣教師》23,1998.7.2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